清 |
公元 1881 年 |
辛巳 |
光緒七年 |
|
|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
《中俄伊犁條約》原稱《中俄改訂條約》,又稱《聖彼得堡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光緒五年(1879)八月崇原與俄國擅訂的《裡瓦幾亞條約》,因遭朝野反對,清廷未予批准。光緒六年(1880)正月初三日,清廷改派曾紀澤任出使俄國欽差大臣,取代崇厚繼續對俄談判,交涉改約。初十日,清廷照會沙俄政府,不承認《裡瓦幾亞條約》。六月二十四日,曾紀澤抵達俄京彼得堡,二十九日開始談判。經過半年多的反復交涉,光緒七年(1881)正月二十六日,曾紀澤與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取消了《崇約》中割讓特克斯河流域條款,但仍割棄了霍爾果斯以西及北疆齋桑湖以東地區;在商務方面,將《崇約》中的「概不納稅」改為「暫不納稅」,保留舊有的恰克圖至天津的商路,並添設赴嘉峪關一路,取消了舊約規定的從嘉峪關至漢口的商路,還廢除了沿松花江航行至伯都訥貿易的規定,增設領事的地點由舊約的七處改為二處(嘉峪關、吐魯番);賠款則由原來的五百萬盧布增加到九百萬盧布(合銀五百零九萬兩)。四月十八日,清廷批准了此約。七月二十五日,在俄京換約。光緒八年(1882)二月初四日中俄雙方正式輸了收交伊犁手續。此後,俄國利用《伊犁條約》中關於「勘界」的條款,以及光緒八年至十年(1882——1884)的五個邊界議定書,共割占了中國七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光緒十八年(1892),俄國又出兵帕米爾,強占了薩雷闊勒嶺以西二萬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
|
|
|
楊沂孫逝世
楊沂孫(1812或181——1881),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舉人,官至鳳陽知府。工鐘鼎、石鼓、篆、隸與鄧石如頡頏。氣魄不及,而豐神過之。偶刻印,亦彬雅邁倫。著印印。卒年七十。
趙浩逝世
趙浩(1881——1949)以字行,廣東台山人。山水、花鳥,專研北宗。技巧至熟,意到便成。周覽廣博,精於鑒別,藏家每得劇跡,輒請其作副本,如出一手。與盧振寰、盧觀海等創設山南畫社,倡導北宗,成就頗大。又與畫友組織廣東國畫研究會於廣州,聯系同文,互相切磋,編印書刊,主辦美展,按時舉行。好藏古磚,積千餘件。餘事培養盆栽,饒有畫意。任中山大學國畫教授。著有花鳥之研究,編入中山大學叢書。 《楓園畫友錄》 |
|
|
|
濟南教案發生
光緒七年(1881),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在山東濟南勾結奸徒,騙取民房,改為教堂。六月十八日,濼源書院師生發出揭帖,要求收回房屋。傳教士向美國駐華公使捏告教堂被拆壞。美使館派參贊到濟南向地方官進行要挾,以退還原房價及賠償「損失」結案。 |
|
|
|
清 |
公元 1881 年 |
辛巳 |
光緒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