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公元 1874 年 |
甲戌 |
同治十三年 |
|
|
日軍入侵台灣
同治十年(1871),琉球漁船遇到颶風漂流至台灣,高山族民眾誤殺船民54人,另外12人由清政府送回琉球。當時,琉球是中國屬地,所以此事原與日本無關,而日本卻以此作為侵台借口。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日本政府設「台灣番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長官,在長崎設立侵台軍事基地,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三千,進攻台灣。三月二十三日,日本侵略軍在琅喬強行登陸,受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反擊。日軍在琅喬地方燒殺搶掠,並在龜山設立都督府,意圖久踞。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部署防務,先後調集1萬多軍隊到台灣。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恐嚇威脅。清政府代表開始時據理力駁,後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妥協。九月,奕訢與大久保利通訂立中日《台事專約三款》,中國賠銀50萬兩,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日本從台灣撤兵。這樣,給日本正式吞並琉球提供了口實。光緒五年(1879)三月,日本侵占琉球,改置沖繩縣。
中日簽訂《台事專約》
《台事專約》又稱《中日北京專條》。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軍在琅(王喬)登陸,在龜山設都督府,意圖久踞台灣。清廷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赴台,進行防御部署。日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進行恐嚇威脅,要求賠償軍費。清廷代表開始則據理力駁,後在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調停」下妥協。九月二十二日,恭親王奕訢與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簽訂了《台事專約三款》,另附「會議憑單」一件。主要內容為:日軍退出台灣;中國允給「撫恤」銀十萬兩,日本在台修道、建房等件,中國留用,需償銀四十萬兩;中國承認日本侵台為「保民義舉」,給日後日本正式兼並琉球以口實。十月二十五日,日軍全部撤離台灣。
同治病卒,光緒即位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帝病逝,醇親王奕□之子,4歲的載湉即位,即為光緒帝。同治十八年時即行親政,這不過掩人耳目罷了,一切軍政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中。初兩宮皇太後為同治帝擇婚,東宮有意於戶部尚書崇綺女阿魯特氏,西宮得意鳳秀之女富察氏,而同治帝挑選了東宮所擬定的,慈禧太後非常不高興。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富察氏為慧妃。慈禧太後告誡同治帝要少接近皇後,而移於慧妃,並派內監進行監視。同治帝不滿慈禧太後的限制,獨居乾清宮,成天與小太監游戲打鬧,有時在內侍的導引下逛酒館妓院。這樣天長日久,不僅學業荒廢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壞。同治十三年(1874)底,病逝於養心殿,時年十九年。關於同治帝之死,眾說紛紜,一說為天花致死,一說為染梅毒不治而亡。同治帝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太後待之甚虐,不久亦吞金而亡。 |
|
|
|
馮桂芬逝世
馮桂芬(1809——1874),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進士。精歷算、鉤股之學。嘗避兵至上海,總司江南機器制造局添建廣言館事。書宗歐、虞,工行草,疏秀簡逸,別具畦町。著校邠廬抗議。卒年六十六。
湯祿名逝世
湯祿名(1804——1874),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寓金陵(今南京)貽汾弟四子,官兩淮鹽運判。善白描人物,銀鉤鐵畫,雅近李公麟,工設色仕女,以舊宣紙為之,明姿雅度,得靜女幽閒之態。尤以花卉果實擅長,秀潤欲滴。禽魚隨手點染,亦皆入妙。湯氏一門風雅,畫筆以祿名為多,識者定其畫品在費丹旭之上。卒年七十一。
趙雲壑逝世
趙雲壑(1874——1955)藝林年鑒作(一八八七至一九五六)一名起,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昌碩弟子,作花卉與行畫,得昌碩嫡傳,蒼渾秀潤,日人視之為缶廬弟二。 《工餘談藝》、《清代畫史補錄》 |
|
|
|
四明公所事件發生
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十八日,上海人民示威反對法租界侵占四明公所(寧波同鄉會館)的公墓,被法國水兵、租界商團、美國陸戰隊槍殺七人,重傷十二人。外國侵略者也有人被打傷,房屋被焚數處。法租界公董局被迫暫停在四明公所公墓內築路。 |
|
|
|
清 |
公元 1874 年 |
甲戌 |
同治十三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