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竹雕松荫高士笔筒

清竹雕松荫高士笔筒,吴之璠制 高15.2厘米,筒径7.4厘米。
笔筒圆体,三矮足,筒身修长轻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现3株老松斜插于云翳,松针亭亭如盖。松根处半倚坐一老者,宽袍大袖,扳膝昂首,纵目天外,意态陶醉,而笔筒上部浅浮雕流云遮月,与人物目光遥相呼应,情境清朗,富于书卷气。松干下侧有阴刻隶书“吴之璠”款识。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极为纯熟,在有限的高度内划分层次,如3株松树的相互关系,近实远虚,叠压转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态表情也处处精确传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纹饰处色浓,无纹饰处色浅,如运笔墨于画布之上。
吴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颇多创新,除继承嘉定圆雕与多层高浮雕的传统外,又发展出一种剔地浅浮雕技法,能于较小的范围内表现出物象微妙的凹凸变化,清金元钰《竹人录》特为其命名“薄地阳文”。
吴氏影响颇大,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康、雍之际曾形成过一个以吴之璠为首的竹刻流派。
编辑:因因
钧台窑的历史沿革
赵青云
[论文]

西周中期刖人守门方鼎
[专家点评]

隋越窑系青釉水丞
小米
[专家点评]

明仇英孝子图
段君
[专家点评]

宋代硬黄纸
那文
[专家点评]

唐代鱼符
辛酉
[专家点评]

西周晚期鱼形尊
翟路
[专家点评]

萝卜丝纹并非判别田黄石的惟一标准
2015-07-18
[鉴藏教室]

小叶紫檀手串盘玩过程中为什么会变黑变乌?
2015-04-21
[鉴藏教室]

“曜变天目”的建盏古今
2014-12-30
[博物杂谭]
论清代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
吴彩好
2012-12-12
[鉴藏教室]
慧眼识古瓷
刘锴
2012-02-17
[博物杂谭]
玩物养志(收藏界小故事)
周德
2009-04-09
[博物杂谭]
从藏书特点看我国古代的印刷方式
2008-12-26
[博物杂谭]
蒲华及其书画真伪识别之我见
2008-07-03
[百家争鸣]
燕京八绝中的“玉器”
2007-07-31
[博物杂谭]
说说寿州瓷
宋康年
2006-12-28
[博物杂谭]

重金买不走的青花大盘
刘志勇
2006-04-21
[鉴藏教室]
从子孙马桶说起
蔡利民
2005-03-25
[博物杂谭]
玉溪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与特征
陈泰敏
2004-01-23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