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学 刘志云
第 1 页 共 8 页 |  |
|
“火照”,又称“火标”、“试片”、“试样”或“试火板”,俗称“照子”。顾名思义,它是窑炉内火候、温度的"照子"或标样试片。由于陶瓷制品(坯件)装入窑室后即时封闭窑门焙烧,因此窑炉外窑工匠师看不见炉内器物坯件的烧成情况,对炉温、火候难以掌握,器物坯体生、熟难度,于是窑匠在长期烧窑的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这种既简易有效、又科学实用的测试窑具-“火照”。它相当于现代烧窑用的测温三角锥和测温仪器。
我国瓷窑及瓷器产品的历史悠久,从商代的原始瓷起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若以东汉时期烧制的真正瓷器计算,也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古代瓷窑遗址分布神州大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在中国已发现有几千处古代瓷窑遗址。在唐、宋时期,我国瓷器手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官窑辈出,民窑林立,并烧制出各种各样精致的瓷器产品,这都与“火照”的发明、创造和使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火照”虽小,却在瓷器烧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予以深入分折探讨。切不可低估其在瓷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功绩。但是,以住人们对它的研究确实不够,甚至不屑一提,故有关“火照”的出土情况、制作、造型、胎釉及其功能等等,在已发表的古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中,或是在古陶瓷专题论文里几乎没提到它,既未作详细记叙,也没有专著论述。有的虽然记述却嫌简略,而更多的却是片言只语,或仅廖廖数字记录其名称,这现象颇令人失望。也许人们对它的妙用不太了解,或许以为火照这种小东西无关大局,无多大研究价值,不必小题大做,以免影响报告、论文的质量。或许还有其它什么缘故?但是笔者仅从武昌县青山Y1、Y2两座宋代龙窑发掘出土的一批“火照”中,发现“火照”出自不同层位、不同炉段(窑位),并由不同的坯体器物切割而成,并且代表不同的型制、胎质和釉色。另外,纵观其它窑口出土的“火照”,发现其形制、胎釉等皆与武昌青山窑的“火照”存在着许多异同点,且其内涵十分丰富,不是研究者想象的那样简单或无关紧要。根据上述现象,笔者深受启迪,由此而写此拙文以求教于方家。 |
第 1 页 共 8 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