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情
‖
中国艺术家博览
‖
藏品交流
‖
竞价交流
‖
博物档案库
‖
工具书
‖
金石乐园
‖
积分乐园
咨询鉴定
‖
聚友堂
‖
高古版
‖
明清版
‖
谈书评画
‖
玉器杂玩
‖
凿金琢石
‖
精华与推荐
藏品检索
‖
古陶瓷
‖
古陶瓷标本
‖
书法
‖
绘画
‖
古玉器
‖
青铜器
‖
古家具
‖
文房用具
‖
古杂件
English
登录名:
密码:
竹木砖石牙雕概述
竹木砖石牙是最为常见、常用的工艺品制作材料。在中国这些材料的应用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古文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地域都有栽种,因此用来制作日常用具十分合适。可能是保存的相对困难吧,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是中国手工业大发展的时代,此时竹刻名家辈出,使竹刻艺术从实用转变成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传世作品最多的两个时代。明代竹刻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分为嘉宝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孙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圆雕),金陵李耀、濮仲谦的浅刻法,清初张希黄的留青刻法,均为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体效果。刻竹方法为铲去较多竹地,使文饰凸起于上,并能分出层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刻法与嘉宝派不同,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爱。金陵派的主要技法为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现书画的笔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艺出现了留青刻法,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嫩簧娇润,宛如象牙。使用这种技法的人物以张希黄为代表。进入清代以后,嘉定派第一名手吴之璠继承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竹雕工艺传统技法,他创造的以浅浮雕突出题材,留空四周作背景的雕法取北魏浮雕工艺,刻画人物生动。以封锡爵、封锡禄为代表的练水竹刻世家,累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封锡禄工圆雕,擅竹根人物。雍乾之间,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可推周颢。他对书画有一定造诣,擅以阴文刻山水、人物、树石,将南京画法运用到刻竹艺术上,用刀痕再显笔墨意趣,刀法秀丽挺劲,对清后期竹刻艺术影响较大。竹刻至乾隆时期为鼎盛期。嘉道以后,就以贴簧取而代之,地区也不仅限嘉定、金陵两地而扩大到东南诸省,以浙江省为主。 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木雕鱼出土,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其实历朝历代都应有大量的木雕制品,可能是因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两宋以降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大都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雕刻如黄杨木、檀香木等。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的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此时主要用料有紫檀木、乌木、红木、鸡翅木、沉香木、楠木等,最常用的则为紫檀与黄杨木。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洋群岛及我国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属常绿亚乔木,生长很慢,经数百年才成材。紫檀木新材色红,老材色紫,一般呈犀牛角色,鬃眼细密、木质坚重。由于紫檀木色调深沉,纹理织细浮动、变化无穷,所制器物大多采用光素,显得大方稳重。若雕花过多,反掩盖木质本身纹理与色彩。紫檀木的利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专供欣赏的,以怡情悦目、陶冶心性为目的而制作的雕刻品,直到明清才形成规模,主要集中在广州及苏州、扬州、南京、北京等地。江南紫檀木雕的水平很高,据记载,明代曾出现过一位紫檀木雕刻家孙雪居,其传世作品极罕见,仅见一紫檀杯鐫有其款字,作工浑厚圆润。明代紫檀雕刻品主要有笔筒、方盒、屜盒等传世,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清代紫檀木雕在明代基础上又有长足的进展,品种不断增多,产地仍以广州、苏州等地为主。广州是紫檀雕刻重镇,以大型雕刻取胜,往往使用整料,不做拼接,题材以山水为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作工精致润洁,气势宏伟壮阔。苏州受四王吴恽诸家影响,刀法细腻,追求画意,意境幽深,风格典雅,古色古香,代表江南地区的清丽风格。扬州木雕题材广泛,山水、花卉、鸟兽、博古应有尽有,刀工流畅劲利,画面明朗清新,具有江北特色。黄杨木为黄杨科植物,生长期很长,无大料,有“千年矮”之称。黄杨木木质细腻,无鬃眼,色彩艳丽呈牙黄色,多用来雕刻供案头欣赏的文玩及人物、鸟兽、瓜果等物。现存传世黄杨木雕刻品多为清代所刻,竹刻高手吴之璠等亦擅黄杨木雕。 牙雕是以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遗址出土“回旋纹透雕象牙梳”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业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作者以纤巧的细刻,即浅雕手法刻绘尺面达到虚实分明、疏密相当,所刻花纹、鸟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动静相合,精妙美观。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于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中国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如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还有朱栻、顾继臣、叶鼎新、陆署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广东派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精雕细刻成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空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民国 木雕挂墙飞马
民国 青田石苏武牧羊摆件
民国 象牙雕渔家乐镶嵌件
民国 象牙雕采花仕女镶嵌件
民国 象牙雕诵经罗汉
民国 象骨称
民国 象骨称
清 象骨称
民国 寿山石渔翁立像
第
1
页 共
110
页
到
页
关闭窗口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首页
陶瓷
书法
绘画
玉器
铜器
文房用具
杂件
古家具
网上展馆
名家名品
鉴藏家
鉴藏讲座
咨询鉴定
古陶瓷标本
汉语字典
Arts News
金石乐园
古玩市场
博物文字库
藏品搜索
博物档案库
百家争鸣
聚友堂
博物杂谭
博物长廊
博物漫步
专家点评
藏家展厅
会员注册
联系网站
艺术图库
Copyright(c)20
0
1-2018 GUANGZHOU HUANHUI CULTURAL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博物 广州市圣佳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